Home |  Elder Rights |  Health |  Pension Watch |  Rural Aging |  Armed Conflict |  Aging Watch at the UN  

  SEARCH SUBSCRIBE  
 

Mission  |  Contact Us  |  Internships  |    

        

 

 

 

 

 

 

 

 



中国深圳:内地老人热情融入深圳生活圈

记者  叶志卫、黄蔚云

深圳特区报


2007
210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在深圳事业稳定后纷纷把内地的父母接来团聚,这里优良的生活和气候条件也很适合老人。尽管有些老人初来乍到时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有点不适应,但更多老人则主动走出家门,结识新朋友,丰富业余生活,成功地找到了崭新的生活方式。

每到快过年时,总有一批退休人士从内地来到深圳的儿女身边,其中不少老人从此在深圳住下了。对他们来说深圳是陌生之地,子女又往往忙于事业,有些老人无法摆脱孤独,只好选择回乡。但很多老人积极地在这个城市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或愉快地长住,或像候鸟一样往返两地。他们习惯于主动向街坊邻居和新朋友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发挥自己的本领,把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

1、初抵深圳遭遇适应问题

春节临近,又有许多深圳人把父母从内地接来了。近几年从内地前来的退休人士往往有着共同特征:他们的孩子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奋斗、恋爱、成家。孩子生活稳定了,老人也在内地退休了,到深圳来跟孩子团聚。

今年59岁的彭阿姨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退休前,她在湖南家乡的一个机械厂工作。她儿子张晓于2000年大学毕业,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大型企业上班。结婚、买房后,张晓念叨:“爸妈,来深圳跟我们一起住吧!”彭阿姨和老伴商量:冬天湖南冷,而深圳温暖如春,绿化环境好,儿子创造了舒服的居住条件,再说儿子儿媳需要人照顾……搬到深圳可谓一举数得。去年春节,彭阿姨和老伴迁到深圳。

刚来时感觉很新鲜,儿子儿媳天天带他们逛繁华的街市、漂亮的公园。“黄金周过完,孩子上班,我和老伴一下子觉得好失落。在老家,我老伴总是找老周下棋去,可是这里没熟人呀。”很快,他们单调的作息规律形成了:起床后做早饭吃早饭,儿子儿媳上班后,老两口看电视看到中午,去外面散散步,买点菜回来做午饭吃。午觉睡到下午4点,起来买菜做晚饭。晚上再看看电视,跟儿子儿媳说说话。

彭阿姨的丈夫老张“棋瘾”发作了,试着到附近的皇岗公园里去找“对手”,但跟这些萍水相逢、乡音各异的棋友缺乏共同语言,聊不起来。

“儿子儿媳中午没时间回家,我们跟他们见面的时间就是晚上的三四个小时。要是有个小孩就好了。”不过,张晓夫妇暂时没打算要孩子。为了打发时间,彭阿姨给儿子织毛衣,一连织了好多件。张晓直笑:“妈,深圳暖和,这么些厚毛衣够穿一辈子喽。”

几个月过去,老张越来越思念家乡。彭阿姨也寻思:“真想家乡的老姐妹,很久没跟她们聊天了。”今年,他们选择了返回湖南。

类似彭阿姨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内地老人来深圳后,新鲜劲头一过去,日子乏味得像白开水。如何融入这个全新的生活圈,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2、帮邻居带孩子生活充实

家住景田一栋高层住宅的李德聚和何桂兰夫妇刚来深圳时,也觉得挺无趣。但很快他们找到了“差事”——帮邻居带孩子,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

如今李德聚夫妇比年轻人还忙,记者三次登门才完成采访。第一次去,他们替别人带孩子出门了。第二次去,何桂兰在家,李德聚到27楼的邻居家照看一个名叫晨晨的孩子去了。何桂兰带记者上楼去找李德聚,快到门口,她放轻了脚步,压低声音说:“孩子应该在睡觉,门铃声音大,会把她吵醒的。”记者觉得不好打扰孩子,约定改天再拜访。

2月6日下午,记者第三次来到李德聚家。家里的气氛有点像幼儿园,老两口照看着三个孩子:两岁半的男孩浚浚虎头虎脑,正在高兴地大声说话;比他小一岁的女孩晨晨,坐在沙发上摆弄玩具;老两口刚满月的小孙子被奶奶抱在怀里。李德聚忙前忙后,一会儿给孩子喝水,一会儿陪孩子玩,没一刻闲暇。两个邻家小孩围着老人甜甜地叫“爷爷奶奶”,让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德聚今年57岁,头发花白,脸色红润。他老伴何桂兰56岁,精神气色也不错。两人以前在山西大同机车厂工作,李德聚是工程师,何桂兰是厂幼儿园的老师。李德聚说,工厂管理严格、工作紧张,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厂里,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很少照顾,这是他一直感到遗憾的。说到这里,李德聚的眼睛湿润了。

2003年,儿子在深圳结婚安家。何桂兰2001年就退休了,2004年5月李德聚提前退休,和老伴一起到深圳的儿子家住。儿子工作繁忙,常出差,儿媳自己经营事业,同样忙得团团转。在人生地不熟的深圳,闲下来的老两口非常不习惯,又没什么业余爱好。“每天除了做饭、搞卫生,就是睡觉。后来我们意识到,‘三饱一倒’会睡出病来的!”李德聚说。

老两口开始到小区的会所去,认识了不少邻居,看到邻居的小孩,总要亲亲、抱抱。2004年9月,6楼的浚浚妈想请李德聚夫妇帮忙看孩子。当时浚浚刚过100天,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妈要上班,爷爷年纪大了。多年没带过这么小的孩子了,何桂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答应下来。她精心照料孩子,每天把几点给孩子喂奶、喂水、喂米糊、喂水果等都做了记录,等浚浚妈下班后给她看。浚浚日渐成长,健壮机灵,邻居们都夸老两口带小孩带得好。

2006年3月,住27楼的晨晨妈带着5个月大的晨晨找上门,说家里没人看孩子,李德聚夫妇也答应帮忙。去年12月,李德聚夫妇的小孙子出生,老两口更忙了。

浚浚现在上了幼儿园,节假日来李德聚家。平时,何桂兰主要照顾儿媳和小孙子,李德聚主要照顾晨晨。每天早上6点,李德聚起身为家人做完早饭,就到晨晨家给她煮粥。8点多,晨晨妈上班了,李德聚推着小车带晨晨在小区里走走,指着沿途的事物跟她说话。10点回到家,晨晨又入睡了,要睡到12点。吃完午饭,孩子还要睡午觉。下午4点,李德聚再带晨晨到周围转悠,教她一些道理。现在晨晨还不太会说话,但基本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一听到“国旗”或“敬礼”,她就将小手举到额头边。晚上7点多,晨晨妈下班,把晨晨接走。浚浚妈和晨晨妈经常请两位老人吃饭,有时给他们买衣服、补品等,把家门钥匙也交给老两口,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除了带孩子,李德聚还有不少手艺。谁家切菜的刀不快了,他就帮忙磨刀。他懂点推拿、按摩、理发,常为邻居们服务,浚浚和晨晨的头发也是他给理的。

孩子对“爷爷”、“奶奶”的依恋,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带孩子特别劳神,但我们愿意带。跟孩子相处,教他们唱歌跳舞,给他们讲故事,我们似乎也变年轻了。现在,我们比以前在家里干坐着开心多了,身体也棒了。”

3、就像候鸟一样南北两栖

不久前,仔细收拾好6个沉甸甸的大包,66岁的滑老先生和他62岁的老伴张女士锁好他们在北京的家门,向飞机场进发。他们的老朋友笑着说:“你们又要飞到深圳去过冬啦?真像一对大雁。”

一些退休老人难舍故土,也放不下在深圳的子女,选择了“候鸟式”生活:在深圳住半年,回老家住半年。滑先生和张女士可算其中的代表人物,令人称羡的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爱好,每次来深圳前早已打好了如何营造快乐的如意算盘。

退休前,滑先生是中科院的工程师。在工作中极严谨的他,业余时却一向会玩。这次他和老伴携带的行李中,除了大量带给深圳的女儿女婿吃的北京蜜橘、糖炒栗子、国光苹果等土特产,还有一副象棋、全套制作风筝的用品等,更绝的是有两个装着蝈蝈的笼子。

他们的女儿20多岁,在深圳工作好几年了,已成家,住在南山区。谈起爸妈,这位女白领顿时喜上眉梢:“对我来说,父母等于幸福!以前下班,我是有什么吃什么;父母一来,我是吃什么有什么。”

除了能照顾好自家人的吃穿,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北京,滑先生的日子都过得相当有趣。当然,他在深圳的朋友比在北京的少,所以来深圳前要着意准备一番,免得临时物品不凑手没处去借。

他爱下象棋,棋龄少说也有50年,退休后进军全国老年棋坛,经常带着棋友搞集训。他也爱养宠物。近年,北京流行冬天养蝈蝈,把这种怕冷的草虫放进笼子或葫芦,揣在自己温暖的怀中,就可以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欣赏蝈蝈叫了。这回来深圳,滑先生带了两只蝈蝈给女儿:“深圳天气好,养蝈蝈方便,不用揣着!”

要说滑先生最拿手的爱好,就是放风筝了。在深圳的这些日子,只要有空,老两口就拿上风筝,坐公共汽车从南山直奔福田区的莲花山公园。滑先生会做风筝,而且善于制作风筝的必要配件风筝轮。他做的风筝轮很大,线也长,轮和线质地考究,加上他娴熟的技巧,使他的风筝总是莲花山上飞得最高的。其他风筝爱好者看得好奇,凑上来问个究竟,滑先生就一五一十地给大家讲其中的奥妙,引起艳羡:“我要是也有这样的风筝和风筝轮多好!”“那好办,这个送给你了!”滑先生十分慷慨。

记者发现,选择“候鸟式”生活的老人不少有着鲜明的兴趣,如喜欢舞剑、唱歌、唱戏、参加老年时装表演等。

4、融入深圳需要主动积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深圳一家政公司“家居乐”做过一项针对居住在深圳的退休老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这样的老人除了需要生活上的照顾,还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许多老人表示,他们从内地过来,孩子忙于事业,身边缺乏朋友,感到孤独。该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汪浩说:“深圳是移民城市,老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的融合相对来说要难一点。年轻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大概需要一两年才能建立稳定的朋友圈,对老人来说无疑需要更长时间。”

他又分析:从内地来的老人在深圳结识新朋友有三个主要途径:在小区中,在公园中,在活动中。“如果老人有一技之长或爱好,更容易交朋友。”

针对内地老人的情况,记者采访的心理医生周宁建议,年轻人应该尽量抽时间跟老人交流,将身边的新鲜事讲给老人听,让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而老人到了新的环境里也要调整心态,主动积极地生活,争取多学新东西、多做事情,这样既可消除寂寞感,又能获得成就感。


Copyright © Global Action on Aging
Terms of Use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