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ts Suggest that China Research Separating
Retirement Conditions and the Payment
September 13, 2004
Recent reports say that the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Social Protection plans to postpone worker's retirement age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f "the white wave" on social protection of the elders.
專家建議中國應研究退休條件和待遇分開的彈性退休制度
記者 劉世昕
新華網
2004年9月13日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考慮推遲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以減輕"白色浪潮"對社會養老的壓力。
原來﹐退休年齡推遲對養老基金持續發展的貢獻是可以計算的。專家已經測算出﹐在我國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緩減基金缺口200多億元。 要不要推遲退休年齡﹐這個政府部門尚在考慮的課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推遲退休年齡"不是新話題
"沒想到﹐推遲退休年齡的話題又成了熱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說﹐早在2000年﹐他所供職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就提交過《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的報告。當時專家就建議﹐國家應盡快確定推遲退休年齡方案───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從城鎮的養老保險計劃來看﹐現在的比例是﹐3個在職人養1個退休人。這個老齡化的過程還在持續﹐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末﹐我國老齡化將進入高峰。
據悉﹐在人口老齡化加速﹑退休人員不斷增多的背景下﹐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當期征收的養老保險費和所需支付的養老金存在一定缺口。
專家預測﹐照目前的狀況﹐今後20多年﹐我國養老資金缺口累計1.8萬億元左右﹐平均到每年約700億元。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危機﹐大多數國家都選擇了提高退休年齡的做法───計劃將本為60歲左右的法定退休年齡﹐逐漸推遲到65歲或67歲。
當時﹐報告一公布﹐就引起了社會的激烈紛爭。
何平說﹐很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寫信﹑打電話找到他﹐有支持的﹐也有強烈反對的。一些持反對觀點的工人說﹐辛苦了一輩子﹐身體也不行了﹐盼著早點退休﹐一推遲又得多干幾年。
在學術界﹐關于推遲退休年齡的討論一直進行著。有專家認為﹐推遲退休年齡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平說﹐反對的聲音給學術界提了個醒﹐推遲退休年齡一定要慎重。
何平說﹐他們提出的方案是﹕第一步﹐用5年時間清理和取消提前退休工種﹐基本達到嚴格按法定退休年齡執行﹔第二步﹐用5年的時間取消女工人﹑女干部退休年齡的差別﹐女職工一律55歲退休﹔第三步﹐用10年時間初步將退休年齡推遲至65歲。
對于這個"三步走"的方案﹐專家們建議一定要嚴格論證﹐並以法律的形式提前公示。
企業負擔會加重
"如果推遲退休年齡﹐企業肯定會受到不小的沖擊。"楊滿城﹐這位在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做了20多年人事管理工作的"老人事"說﹐他一直很擔懮地關注媒體關于推遲退休年齡的報道﹐"如果國家真要調整退休年齡﹐一定要聽聽企業的說法"。
楊滿城算了一筆賬﹕現在企業每個月給在職職工交的養老保險等各項保險費用﹐幾乎佔職工工資的40%至50%。退休年齡推遲一年﹐這筆打入人工成本的費用﹐企業就得再背一年。
楊滿城的另一個擔懮是﹐退休﹑調離﹑辭退等方式﹐是目前企業主要減員的渠道。如果"退休"這種自然減員的渠道被收縮﹐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
企業的擔懮也被人事部公共政策研究專家桑助來所關注。
桑助來認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晚﹐基礎薄弱﹐積累率低﹐加上國際都有推遲退休的趨勢﹐構成了我國推遲退休年齡的可能性。但因客觀因素制約﹐現階段調整退休年齡﹐時機不成熟。
桑助來說﹐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畢業生﹑下崗職工﹑退伍轉業復員軍人以及向城市轉移大量農業人口等﹐是目前城市主要的就業大軍。推遲退休年齡﹐肯定會加劇就業壓力。
目前﹐我國的結構調整還沒有完成﹐原來一些部門效率低﹐人浮于事﹐退休這種自然減員的方式﹐對社會振動最小﹐最平穩。如果把這條路堵上﹐改革的壓力就更大了。
另外﹐有的部門﹐職稱的比例有限。如果老人不退﹐新人就很難按比例晉升職稱﹐也不利于人才引進。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張國初說﹐推遲退休年齡對就業局面究竟影響怎樣﹐還有待研究。退休不等于完全賦閑﹐不少人退休後還會加入勞動力市場。有的領域﹐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工作層次不一樣﹐不會發生沖突﹐還能相互補充﹔但在有的領域﹐確實會有影響。應該詳細地研究﹐各個用工領域的人員結構﹑知識結構﹐作出精算後再研究退休制度。
桑助來建議﹐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過于剛性﹐應該探索彈性的退休制度﹐研究退休條件和待遇分開的制度。
養老基金持續發展的惟一出路﹖
據介紹﹐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時候﹐職工的養老保險﹑退休是由單位和國家包下來的﹐那個時候並沒有考慮到今後大量職工退休可能承擔的資金壓力﹐也沒有個人賬戶的安排﹐沒有相應的資金積累。
1993年我國政府提出要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為每一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建立個人賬戶。但是由于之前沒有資金積累﹐大量已經退休或者將要退休的職工的賬戶實際上是空賬。
現在政府每年籌集的三四千億元養老保險基金﹐主要都用于保證現有的36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皮德海日前在北京的一個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收入仍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2001年到2003年基金的利益收入分別是29億元﹑24.5億元和25億元﹐低于當年金融機構法定利率中3個月整存整取的利率。皮德海認為﹐實現基金的良性運行﹐既要開源節流﹐又要從制度上解決基金運行的結構性矛盾。
面對未來20年1.8萬億元的缺口﹐除了推遲退休年齡﹐還有哪些手段能讓養老基金持續發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說﹐他們建議﹐國家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5%補缺口。如果把缺口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相當于財政收入的5%。建議中央以立法形式明確這一財政政策﹐以保持養老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何平說﹐他們還建議﹐個人賬戶養老基金應堅持歸個人所有﹐實行自我保障﹑不作調劑﹐同時加快進行個人賬戶基金的資本化管理運營。個人賬戶的管理應是以賬戶資本化運作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法規﹐包括合理的管理成本﹑資本市場投資選擇﹑投資收益﹑風險防范和金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