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房养老面临的六大障碍
新快报
2011年11月03日
中国
名词解释
“以房养老”是指年轻时贷款买房,老年将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由上述机构支付养老费用,晚年衣食无忧。
9月29日,在全国政协举办“大力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提案办理会上,“以房养老”提案的办理部门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国家都采取了“以房养老”
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171万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在公共财政无力兜底所
有养老问题的情形下,许多与会专家认为,“以房养老”不啻为解决养老难题的一种积极补充。
老年人要拥有房子产权
银监会就“以房养老”展开了专项调研,由于我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根据《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
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的建筑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
专家表示,“以房养老”实现,需要3个条件。首先,拥有对房子的产权,才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权利。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
抵押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再者,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适中,经济条件很好,就没有“以房养老”的必要;经济条件过低,就不具备“以房养老”的条件。
曾试点推行但无奈停办
“以房养老”模式在实际运作中,虽然已经倡导、研讨、试点了多年,但都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形下。
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曾试推过“以房养老”模式:一种是“以房自助养老”,即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有产权房屋出售给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并选择在有生之年仍居住在原房屋内,出售房屋所得款项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及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另一种是“倒按揭”模式,即指投保
人将房屋产权作抵押,按月从金融机构领取现金直到亡故,相当于金融机构通过按月付款的方式,购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但在试点中职能部门发现,真正符合条件
的申请人很少,上海市不得不在两年前停办了这项业务。
困局 “以房养老”六障碍
障碍一:法律和制度未完善
业内人士称:“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层面的‘以房养老’就很难推行。”上海市人大代表姚俭说,“以房养老”需要民政局、房管局、人社局、金融和
保险机构等多个部门一起制定具体的政策和细则才可能得到推展。
上海民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斌认为,在将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应设立对老年人居住权的优先保护原则。
障碍二:养老观念需要更新
“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还在影响着这一代老人。将自己居住多年的房产抵押给养老院,不给子女,许多老人和年轻人还难以接受。
障碍三:养老机构不完善
目前,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子到养老机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养老机构不够完善。好点的养老院收费太高,还要找关系;差的服务又不到位。
障碍四:金融机构没动静
“以房养老”金融产品推出的最大阻力来自于金融机构,其中担心房价下行是主要原因。一位保险从业者说,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
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的难以预测。对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来说,倒按揭与正按揭恰恰相反,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障碍五:70年产权特殊国情
我国推行的住宅用地70年年限也是保险公司和银行等机构普遍担忧的问题。当老人年迈将房产抵押时,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大都已经不多,而当老人身故后,房
子的使用年限更是所剩无几。保险公司或银行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来补偿已支付的养老金成本,一方面所能承受的给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风险也较大。
障碍六:适用人群小
按照现有情况分析,符合条件的最有可能是独居或孤寡老人,或膝下无子女、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这些老人没有继承等问题。但即使这类老人也担心,一旦签
订协议,即失去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落入“没房也没钱”境况。
链接 老外如何“以房养老”
●美国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为养老买房子,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用来“以房养老”。
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还推出“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一、联邦政府保险的倒按揭贷款。二、由政府担保
的倒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有固定期限,老年住户须做出搬移住房及实施还贷计划后才能获得贷款。三、专有倒按揭贷款,一般由金融机构办理,发放贷款机构与住户
同享住房增值收益。
●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居住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在1.5万至30万加元之间,只要不搬、不卖,房产主权不变,可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
房产时折还贷款。
●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
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这种模式风险较小。
Copyright © Global Action on Aging
Terms of Use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